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研究成果 转移转化 正文

“成果转化 ‘赣’出成效”宣传团聚焦我校“红轨”试验线

作者:时间:2022-06-24点击数:

本网讯   6月22日,由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《科技日报》、央视网、《江西日报》、江西新闻客户端、今视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“成果转化‘赣’出成效”宣传团来到兴国县,实地采访报道由我校牵头研发的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(简称“红轨”)试验线。

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赵金城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刘忠带队前来。校党委书记杨斌,校党委副书记伍自强,校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盛晓明,科技处处长唐云志,党委(校长)办公室主任汪锋锁等参与采访活动。

“红轨”由我校于2014年首次提出,系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之一,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。其集成了北斗定位、5G通信、无人驾驶、传感融合等新技术,将于今年7月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。

采访中,杨斌用生动的语言、形象的比喻、深入浅出地向宣传团讲述了“红轨”项目的磁浮原理、技术难点、调试标准和建设进展。他表示,“红轨”作为一种能够适应复杂地形的“中低运量”“品质化”“个性化”“智能化”交通运输方式,定位于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需求,与地铁、轻轨互为补充,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目前,学校已经与多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。

记者们还饶有兴致地试乘了“红轨”试验线。“列车沉稳、安静、清洁、凉爽,感觉不到任何颠簸,一路仿佛“飘”行在树林之间。”科技日报记者体验后感叹到。

随后,宣传团一行还来到我校三江校区,与研发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。记者们就“红轨”的研发背景、永磁技术、运行优势、稀土材料、逃生系统、正式通车时间等问题纷纷提问,我校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研究院、稀土学院相关负责人给予了详细解答。

据悉,“红轨”每公里消耗稀土永磁材料50吨、铜铝材料200吨、钢材1500吨,全省建设100KM,期待“红轨”未来实现稀土产业的“百亿投入、千亿产业、万亿拉动”的溢出效应。

(文/李韶雨 张萍  图/曾张仁  编辑/张萍)

Copyright©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.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 京ICP备15000288 号

Powered by 建站专家